专业建设规划 |
2018-07-13 浏览【314】 |
目前我校有9个重点专业,其中物联网应用技术、药学、学前教育是重中之重的骨干专业。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 物联网应用技术骨干专业建设方案 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了“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 物联网产业在我国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2012年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2011年增长38.6%。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正四处开花,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产业的发展,2013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近5000亿,到2015年,这一规模达到7500亿元,发展前景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传统IT领域。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可寻址、可通信、可控制、泛在化与开放模式正逐渐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演进目标。而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而言,物联网将信息交换延伸到物与物的范畴,价值信息极大丰富和无处不在的智能处理将成为城市管理者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015年度上海物联网大会暨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在工博会召开,物联网也是上海抢占科技创新中心制高点的战略要地。从2009年底开始研究部署物联网产业推动工作至今,上海市物联网产业年均增速近30%,在国内率先达到千亿元规模。 2015年12月31日,上海市政府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今天签署物联网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5到10年内,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物联网产业高地,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未来两年计划在陆家嘴、嘉定、闵行等区域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开展智能停车、智能抄表等应用示范工程建设,2017年推动蜂窝物联网网络规模部署,承载数千万物联网应用连接,有力支撑上海打造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培育基于物联网的“四新”经济。 目前,上海市物联网企业数已超过700家,在民生领域,如危化品监管、公共交通、车联网、移动生活等领域,培育了6个百万终端规模的应用示范工程,并积极向产业应用领域拓展。在应用示范工程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上海累计形成了40多项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标准规范。如在药品冷链、集装箱检验检疫、火电厂生产监控等方面,上海技术成果和应用示范经验成为国家标准的主要贡献者。在射频识别标签、图像传感器、机器到机器通信等物联网核心产业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 二、专业简介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源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方向),2013年,为适应上海产业转型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经上海市教委批准成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5年,经上海市教委审批及教育部备案,批准“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合作举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办学许可证编号为:PDE31US3A20150863N。 本专业旨在通过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以下简称CBU)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国外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和师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技巧,掌握RFID、无线传感网、嵌入式开发、传感器等基础知识,具备物联网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软件编程和测试等能力,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安装调试、维护和相关软件开发、测试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部分优秀的同学可在毕业后前往CBU继续修读本科及研究生。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一张由国家或行业相关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在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400万元的资助下,结合历年上海市民办教育专项资金项目资助,本专业已建成一个集物联网基础实验、智能家居实训系统、物联网关键技术、智能交通演示系统等多个实验室的物联网综合实训中心,基本能够满足学生校内实训教学需求,模拟实际物联网公司的运行方式,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三、社会需求与岗位能力要求 1、物联网行业社会需求分析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是我国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关的研发应用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重大专项,也都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高校对于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势在必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包含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成功例子,以世博门票包含的“物联信息”作为例子可以说明“物联网络”所带动的岗位和岗位人员需求是何等的庞大。7000万门票的发售是世博会所有控制的基础,哪天、哪个时间段、哪个出入口有多少人入园可以即时反映在控制中心。根据入园信息,交通、餐饮、厕所、安全防范等服务就可以作出相应的部署。可以认为世博会的所有服务需求是由门票在检票时信息联入物联网所带动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带动的新的劳动岗位可见一斑。 物联网的发展是应用驱动的,渗透性很强,将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催生应用需求,给物联网带来新的产业机遇。物联网产业的另一个特点是产业链长,涉及传感器、自动设别、通信网络、信息系统集成、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正因为如此,物联网的发展会带动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物联网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相关行业的大量人才。 《中国物联网白皮书》相关数据显示,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的一个环节)产业规模在未来两年内将增长15倍,在2015年达到200亿元市场规模。同样,来自工信部的资料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正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需求增长明显。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以智慧城市中涉及的智能家居、 智能物业为例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智能楼宇管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宁波等大中城市,目前全国从业人员约70万人,其未来5年人才市场需求将达到近100万人。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庞大基础支撑的物联网将面临大规模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各种岗位上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作为发展智能化城市的上海,更加迫切需求物联网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短缺。 物联网已被正式列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关的研发应用将进入快车道,这是一个与发达国家处于同等起跑线的产业。我国发展物联网有良好的条件: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2009-2010 年全国有30多所本科院校相继建立起物联网技术专业或物联网技术方向新专业,作为职业学院在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尤其是物联网岗位人才上更有优势。 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物联网在广泛的应用中透露出良好的就业前景。随着传感、定位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建立物联网,将目标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物联网的发展,带动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率,而是社会形态的变革、产业和岗位形态的变革。 总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相关企业对于物联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增长的,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需求量还会快速增长。 2、物联网行业岗位能力要求 从物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工作场景来看,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产业链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涉及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数据的传输承载网络服务、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 (1)应用层 学习阶段主要掌握:软件编程、数据库等技术。 主要就业岗位:3G智能手机应用开发、云计算机平台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管理系统开发、大型网站开发以及物联网软件、电信运营软件、银行运营软件及企业ERP操作及维护等。这个类别的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有:软件工程的施工、软件工程设备配置以及系统架构等。 (2)网络层 学习阶段主要掌握:无线、有线3G等通信技术。 主要就业岗位:无线网络工程师、程控电话工程师、数据网络工程师、基站维护工程师、通讯监理工程师。这个类别的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有:计算机硬件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网络故障检测与排除、服务器的搭建与管理等。 (3)感知层 学习阶段主要掌握:电子器件识别、采购与管理、单片机、传感器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安装与调试。 主要就业岗位:硬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物联网实施工程师、电子元器件采购经理。这个类别的岗位能力主要有产品原理图和PCB设计、核心模块开发、产品外观设计硬件调试、产品加工及售后等。
四、骨干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3年努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本专业办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在上海市民办高校中具有一定特色,达到骨干专业建设要求,引领同类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1、创新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2、与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共建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建设5门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优质课程(其中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门),编写2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3、优化“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 4、在现有基础上,建设突出生产性实训、适应“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实训室8个;建成集“物联网教学实训、职业资格考证培训、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转岗人员培训、职教师资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物联网综合实训基地,开发系列实训教材5本; 5、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任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6、建设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5家。围绕基地开发专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项目,编著相关教材5本; 7、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共享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 8、持有“双证书”学生比例100%,其中持有高级工证书比例达50%。毕业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85%以上; 9、发挥骨干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专业群将建设6个实验实训室和2个专业仿真实训室,各专业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建设精品课程2门,编写出版教材3~5本。 1、专业培养计划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从国外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和师资,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技巧,掌握RFID、无线传感网、嵌入式开发、传感器等基础知识,具备物联网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软件编程和测试等能力,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安装调试、维护和相关软件开发、测试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部分优秀的同学可在毕业后前往CBU继续修读本科及研究生。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一张由国家或行业相关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具有本专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物联网概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硬件基础等,主要专业课程有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Android移动开发、物联网综合布线、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RFID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 l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魄; l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 l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l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l具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自由阅读一般的专业技术文档; l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及时关注并把握IT技术的发展动向; l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触类旁通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l具有组织、协调开展工作的能力。 l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应用文写作、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文化基础知识; l具备高等专业人才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编程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 l具备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所必需的英语知识; l理解物联网概念、分层结构和关键技术,了解物联网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l具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初步知识、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WIFI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安卓程序开发技术等知识。 l具有较强的英语会话和专业翻译能力,能理解外教授课内容,并与外教自由沟通,经考核可获取英语四级以上证书或雅思5分以上成绩; l具备电子焊接、简单电路图识别、测试工具使用技能,具有一定安全用电意识; l能够针对用户需求,实施网络布线,配置网络设备和服务器,搭建简单企业网络; l具备初步的数据库管理能力,能够灵活运用SQL语句实施数据库的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 l能够有效实施物联网设备的识别、安装与维护; l具备基于物联网的web前端设计能力; l熟悉智能家居、智能环境检测等行业物联网应用体系,能够整合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实现物联网系统的简单设计、集成和维护; l能够对现阶段运行中的物联网系统进行有效管理。 (3)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
(4)专业核心课程
(5)专业教学计划
2、师资队伍建设 建成一支师德素养高、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浓、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业教师的梯队结构,力争建成上海高职高专市级教学团队。 通过聘用和集中培训、国内进修、出国学习、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使其达到以下观念和能力水平: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基础扎实,实践能力高、组织能力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组织和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主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主导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发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标准、教材等;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 通过下企业锻炼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骨干教师6名,使其具有以下能力和水平:基础理论较扎实,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主持1门项目化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建设;主持1个新建实训室的建设及实训项目的开发;参加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 每年选派2名以上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发挥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 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或实习实训指导。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及时掌握数控技术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大力开展技术服务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职院校间师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加强教师职业能力认定的研究,制订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管理制度。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上海市财政扶持资金以及学校配套资金,计划用三年时间重点建设物联网技术实训中心。新建包括RFID教学实训室、数字电路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实训室、通信原理实训室及大规模云计算实训室在内的多间实训室,扩建或改建物联网基础实验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训室及智能家居实训室等。 物联网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将紧紧围绕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进行规划和实施,建设一个集教学、职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能反映本专业前沿应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氛围强、职业特征鲜明、开放性良好的综合实训中心,并具备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完整流程和真实的职业环境,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开发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以及毕业顶岗实习的作用,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尝试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与质量建设 (1)教学管理与质量建设。健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组织,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注重对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及处理。 (2)教师下企业的培训制度。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批次派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强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研究,建立、健全教师职业能力认定评价体系,完善专业教师管理制度。 (3)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建设,以企业为主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创建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练、做”为一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实训室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实行人员互兼互聘、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实习项目,形成校企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模式。 (4)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建立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辅导制度,搭建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 六、预期成效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明显成效,不断提高就业对口率、稳定率和平均工资水平;在推行工学结合、产学一体化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2、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的教学资料上网,供同类专业借鉴;5门课程中2门申报为市级精品课程,3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3、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工学结合的E-learning学习模式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中应用与推广,并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5、形成一支由国内教学名师、技术专家领衔的师德高尚、深谙高职教育、技术精湛的“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团队,并将成功的经验供同行分享,力争建成上海高职高专市级教学团队。 6、校企共建的工业化环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7、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在国内相关专业建设中发挥作用,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8、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完成各类技术开发及申报发明专利,力争年培训物联网技术人员500人次。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药学骨干专业建设方案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药学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药学专业实际的情况,更好地实现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治学方针,使“十三五”期间药学专业发展更适应时代要求和保持药学专业竞争力,使毕生生更加符合专业人材岗位要求.现对药学专业拟定未来三年专业建设规划。 1.专业基本情况 药学专业是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的重点建设骨干专业之一,药学专业学生现有2015级、2016级、2017级,共在校学生552人。目前该药学团队有教师12人,专任教师6人,兼职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 药学专业为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是上海震旦职业学院重点建设骨干专业,带动了护理、营养、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提供了优质服务。 2.1专业建设背景 2.1.1.专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社会与行业背景 药学专业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加快破解。一方面,国家和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更加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本专业提供强大驱动力。上海震旦职业学院药学专业也是上海民办高职院校唯一能培养医药行业人才的专业。另一方面,本专业发展与建设全国骨干药学专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还未达到“产教深度融合”的程度;二是师资队伍数量和教育教学质量尚不能完全满足本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三是对接行业需求,实验实训条件和社会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最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中医药行业随着中国GDP的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 医药行业的增长同GDP的增长保持高度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医药行业的市场总的趋势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繁荣仍将继续。具体说来,医药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从长远来看,未来50年,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将保持医药发展巨大的需求。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涉及医药产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20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医药产业经济集群。在医药领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稳定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2.1. 2.人才需求状况 《2018年上海医药行业市场研究咨询报告》报告,同时对上海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2016年11月7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作为“十三五”时期指导医药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指明了医药工业由大到强的发展之路,对于未来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具备提纲挈领的风向标意义。医药行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人才需求量众多。上海市药学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的调研报告:上海现有医药行业从业人数达9.3万人,而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技术人才数量不足。预计全国未来十年,医药产业行业,需补充由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年均0.4万人,而按现有上海职业教育规模,上海地区每年仅能培养毕业生0.13万人,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上海,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但有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和生物医学模式,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医药消费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从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缺口很大,医药产业行业企业对药学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由于药学科技含量的提高,原有一般操作、管理人员已不能胜任工作,社会上急需掌握现代药学专业技术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培养高端技能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提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现有基础及优势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药学专业,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坚持走发展内涵道路,牢牢把握上海市骨干专业建设重大机遇,不断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药学专业特色更加凸显, 因而药学专业理念要更先进,管理措施要更得力,药学专业实力要更强,专业发展前景要更广阔,使上海震旦职业学院药学专业整体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本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如下: 1.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药学专业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药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12人,其中专任教师6人,兼职教师6人,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本专业教师拥有执业资格,“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目前,兼职专业带头人1人,专业教师中具有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7人,高级职称9人,5人拥有博士学位,3人拥有硕士学位,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8人,师资队伍总体水平良好,且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专任教师社会任职有:①中国药理教育协会理事;②中国职业教育医药学会委员。近年的教学科研成果包括: ①在校内外教学法竞赛中成绩,如:荣获上海市教委高职第四届教学法评比三等奖1人,②近年来,专任教师主编、参编全国各类教材、专著14本;发表论文18篇,其中12篇核心,4篇SCI收录;承担市级课题2项;获得专利一项;③近年来,兼职教师发表论文73篇,其中50篇核心,39篇SCI收录;代表了兼职教师的整体实力。目前为改善“双师”结构,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每学期安排专任教师在企业中进行企业实践,贴近行业与企业,学习行业新标准,学习企业新方法,新技术。挑选技术专家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理论课教师,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学校专业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2.对接岗位行业要求,夯实实训项目,为主要实训项目内容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本专业现有药学实训室、药学仿真实训室,药学综合实训室等实训场所,这些实训场所实训设备较为齐全,保证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1)校内实训基地 药学专业建有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现有:药物制剂技术实训室、药物分析实训室、药物分析仪器室、高效液相室、气相色谱室、天平室、药物化学实训室、中药实训室、模拟零售药房等,配备了两间准备室、一间教师办公室,仪器设备配置见表。 校内实训室标准配置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方面,药学专业已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上海医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近13家药学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较长期实习就业关系,这些大型的以药品研究、生产、经营、服务为主的企事业单位为我院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学校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根据协议,作为合作单位的企业无偿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及教师实践锻炼场所,协助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参与药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学院优先向合作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信息。 3.强化教学改革有新进展,引进行业标准,使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发展,建设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工学结合为特色的案例教学和动态情境相结合教学模式,保证了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多年来,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注重因材施教,采用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专题讨论会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规划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重视教学手段改革,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整合。 在考核制度的改革上,改革考试制度及命题方式,建立试题库,已经部分实行试题库命题考试;有的课程还结合应用能力考核,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多种考核方式的合理选用,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方面:围绕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和岗位教学要求,教师们进行了课程改革探索,将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基本知识及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和专业岗位综合训练为主线,在充分保证体系健全,关系明确的前提下,为营造真实实训环境,进行了大量课程的整合与分解、增删,已经形成了符合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企业需求,增加课程及企业关注的课程以及强化实训环节的完善的教学体系。 4.推行“技能考核制度”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加强实践育人环节, 在各种教学文件中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开放的药学实训等多个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注重实践、参与实践的机会;在成绩考核中加大实践部分分值比例,加大了学生技能培养和考核的力度。 5.建立了校企人员相互渗透的合作机制,社会服务质量高,提升专业对社会影响力 药学专业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畅通的就业渠道,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经过建设本专业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吸纳了一批药学一线的能工巧匠充实到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工作中。 3.1.总体建设目标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与专业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改革、完善“岗位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系统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按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完善高质量的校内实训基地;增加校外顶岗实训单位。 通过轮岗实训保证学生集中、分散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社会服务需要。拓展职业技能范围;利用学院已有的优越实验实训条件,广泛开展社会技术服务,扩大产教结合范围,从而带动药学行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3.2.1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随着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支持及校企合作程度的进一步深入,我院校与企业之间逐步形成合作的长效体制机制。对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合作体制机制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以药学专业与上药控股公司的合作为研究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验证,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按照“校企合作”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 3.2.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坚持工学结合, 进一步完善“岗位引导式”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岗位技能为中心,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健康体魄以及科学的创新精神;能够适应药学行业一至二个岗位工作,一专多能,在特定岗位上有一技之长,能实现目标岗位的零距离结合的劳动者。
3.2.2.2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
通过完善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建立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动态调整。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实施突出技能的考核。 3.2.3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方式,建立一支具有教育理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有丰富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培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2名。 3.2.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药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按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建设高质量的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场所;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反映真实工序过程的虚拟实训项目;增加校外顶岗实训单位。通过顶岗实习保证学生校外实践,充分发挥专业作用,把药学实训基地建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地和服务社会的平台。 3.2.5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进一步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系统化。通过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营造真实职业环境;改革现有选修课的设置,设置讲座课程;正在建设3门“工学结合”特点显著的专业核心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完善课程体系。 3.2.6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 积极拓展职业技能;利用已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广泛开展社会技术服务,扩大产教结合范围,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做好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4.1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4.1.1. 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1)成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在原有药学专业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组,其主要职责是:一是根据发展的需要和行业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二是确定本专业与岗位有关的知识能力结构标准;三是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四是审定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标准和技能训练大纲;五是审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及方法;六是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及时指导解决;七是协调管理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行产学结合;八是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2)形成定期企业实践、走访制度,确保合作双方交流经常化 定期派专任教师进行企业实践,走访本地区的相关行业、企业,并召开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解决产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虚心征求他们对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及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增进校企之间的感情,促进产学合作的开展。 4.1.2.完善校企合作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1)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按照“校企合作”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成立工学结合督查组,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课程与计划设计要做到互适性 ,兼顾校企双方的条件,在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安排上,应灵活多样,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换位思考,充分考虑企业的市场节拍和生产规律,创新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2)完善工学结合管理措施 借鉴国内外工学结合的管理理念,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与实习管理,开发工学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的目标,做到定期联系、现场指导,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家庭共同参与实习教育的态势。打破目前“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即在最后一个学年,把学生交到企业去以后,学校把对学生的管理全部交给企业,而淡化了学校的教育责任,使学生能更早适应顶岗, 适应岗位要求。 4.2.1.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工学结合,进一步完善“岗位引导式”培养模式。本模式以各特定目标岗位为中心,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健康体魄以及科学的创新精神;能够广泛适应药学行业工作,有新岗位适应能力;一专多能,在特定岗位上有一技之长,能实现目标岗位的零距离结合的劳动者。该模式利用第一年完成药学通用技能的培养,第二年开始加强各岗位必需的专项技能训练,根据岗位需要,通过第三年的校外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技能,完成与目标岗位的零距离结合。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药业迅速壮大,需要大量的具有药学新知识的人才去管理、去操作。由于药学科技含量的提高,原有一般操作、管理人员已不能胜任工作,社会上急需掌握现代药学技术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结合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的改革,在原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加大岗位培训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实践基地的建设,配合新的培养模式加大改革力度。 按照用人单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安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式教学。岗位引导式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培养既具有现有职业零过渡能力,又能够迅速适应技术发展、满足企业需要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 4.2.2课程体系改革 (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推进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职业发展要求,在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专业核心工作岗位、核心能力与素质及相关工作岗位及素质,构建支撑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工作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引入药学行业职业岗位(工种)标准,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训练体系。首先是以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格达标为目标,构建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本平台,培养学生就业的职业素质、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根据药学岗位的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构建专业专项能力的模块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社会需求是专业建设改革的动力和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这一要求,而核心课程的建设将反映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经过分析课程体系,本专业首先确立核心课程,形成以带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教学“强技专能”为目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药学项目岗位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注重吸收行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紧贴药学实践和技术前沿,融入大量真实的实例、行业规范,突出“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实践反馈于理论教学”,让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执行完整的操作流程。课程具体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积极跟踪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在保证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以项目为支撑,运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实现校内实训学做合一和校外实训工学交替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1)案例教学 首先,典型药学项目作为必学案例,每门课程紧密联系典型项目选择案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学完专业全部课程后,能够经历的全部工作内容,增加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其次,适当补充项目外案例,拓展学生见闻。 2)任务驱动 课程教学过程紧扣典型药学项目,以项目的做法分解形成一系列工作任务,要求每位同学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近期目标,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从而以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激励学生,以完成任务的过程教会学生实际岗位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流程。 3)现场教学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合理安排现场教学内容。现场教学可以是集中时间、课程穿插等多种方式,由任课教师和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到现场采用参观、讲解和动手演练等方式进行。 建立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核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调研等),增加技能性考核,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特别是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把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纳入质量评价。 (3) 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建设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根据药学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职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合格标准及岗位职业技能特长为目标,引入行业职业标准,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不断把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单元制教学,使每个学习单元包含一项特定的技能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因内容庞杂、互相干扰而影响学习效果;每个技能型的学习单元都包含详细的工作步骤,能保证学生以最佳的方式掌握技能;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做”为主,以“知”为次。 (4)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 资源库的建设定位于药学专业的课程拓展教学,分阶段地将其他相关课程纳入进来。资源库项目包括①专业标准资源库;②课程标准与考核资源库;③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库;④仿真实验实训资源库;⑤授课教案资源库;⑥教学课件与录像资源库;⑦案例资源库;⑧教材资源库。开发通俗易懂的动画和仿真课件;完善和充实远程教育系统;继续充实其它网络资源。 岗位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我院致力于围绕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场所,营造真实实训环境,使其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地;进一步开发实训基地,把药学实训基地变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平台、服务社会的平台;致力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坚持功能互补、形成能力培养系统工程。 4.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立足于现有实训条件,重在建设能够营造真实职业岗位环境下的实训,让学生在职业岗位环境下进行实训。利用现有及增设的药学实训基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的适应根据药学职业岗位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根据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营造真实职业岗位环境,增加体验性和阶段性岗位实训安排,保证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要求,最后通过学生实训使其达到岗位技能的基本训练。与企业合作建设培训基地,以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础;增强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4.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是满足学生顶岗实习,为此,将采取如下措施达到这一要求: ① 挥校企合作单位的作用,建立规模多样、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顶岗实习。 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是探索基地共建、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就业顶岗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 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与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探索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共同开发符合高职教育的实训教材。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每位学生有1年的顶岗实习,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4.4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校企深度结合,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师资队伍(包括兼职)建设力度,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精、敬业奉献、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药学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4.4.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群发展的关键,通过自我造血、良性循环、加强引进吸收,大力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资金和政策等各方面给以特殊优惠。根据专业特点和每个拟培养对象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立足岗位进行培养,通过外出进修培训、下企业挂职顶岗锻炼、企业培训、利用实训基地条件参与对外技术服务以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水平,培养1名在本市内乃至在国内本行业较知名的专业带头人,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学的发展。 4.4.2专业教师梯队建设 从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入手,着重强化专职教师队伍的功能。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成具有“双师型”教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本市内知名专家的教师梯队。通过内部培养和引进外援相结合培养名师,以名师带动专业群教师共同进步,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①强对新进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企业实践。 ② 专职教师每年有1个月的生产实践(到药学有关公司等单位)。 ③ 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参加培训(国家骨干教师培训)、交流的人员每年不少于2人次,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汇报。 ④每年进行工作业绩考评,评选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 4.4.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给以教学能力培训,快速造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使现任专业教师都能承担起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的任务,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按照教师的发展方向,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立足岗位的培养。年轻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六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对外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工作,大力开展产学研活动,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药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5.1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技术服务 利用师资优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培训,计划每年为实训基地合作单位培训。利用雄厚的专业技术师资力量,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层次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使药学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 利用专业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发展。我院药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示范优势,可辐射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教学发展和较弱校的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扩大学院及其专业的声誉。在今后的三年内,该专业将在教学经验的交流推广、教学资源的共享、师资培训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4.5.2对外交流 通过与国内外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实训交流,开阔眼界,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吸收精华,丰富内涵建设,以提高药学的办学水平。 每年派1-2名教师去其他院校学习交流,了解其他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及经验,派出1名教师出国了解国外相近专业的教学与管理情况,加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引进国际标准和课程。 为了使教学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建立与企业的交流制度,即派出教师到企业学习调研,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带课或给师生作专题报告。专业教师利用指导学生实习的机会,与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流,调查了解行业的从业需要,筛选、提炼信息,把体现先进企业文化的创新理念、管理制度、素质要求、服务标准等内容移植过来,揉进教学内容。精选典型案例、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员工培训等内容直接用于课堂讲授,使学生犹如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中。 通过参加各类药学协会组织并通过各专业性团体举办的各类活动,交流信息,开阔视野。 4.6加强辐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改善,因此,建设药学专业对服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5.1.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 依托药学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会,共同制定适应不同形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学分管理制度,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 5.2.依托校内实训室,与各大药学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利用学院已有企业资质,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进一步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5.3.建立长效的师资培养机制 严格执行建设方案中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确保师资队伍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完善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和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考核制度。校内专业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参与实训指导。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推广和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从中获得实践经验和高层次职业资格证书。 6.1建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梯队,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为学生发展专业方向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资源库建设,形成内涵丰富的药学专业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搭建网络平台。 6.2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合作等支持 通过实验实训室建设,充分发挥药学专业充足的师资及设备资源优势,除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仿真实训、综合实训等教学需要外,为社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合作等支持,不但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有效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学前教育骨干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和基础 (一)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分析 学前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关系到人口素质和国民经济发展前景的大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建设。国家“十三五”指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上海市制定的《上海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曾明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儿童教育发展条件,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但是就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专业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 据2016年业内统计,上海在园儿童50.1万(包括进城务工随迁子女21.72万,占43.35%)。根据市教委的要求,每年要新增50所左右的幼儿园。目前上海有1700多所幼儿园和机构(其中幼儿园1446所),其中民办幼儿园524所(含民办三级所),不包括449所看护点。随着80后人口出生高峰的到来,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近几年入园儿童数将大幅攀升,因此一方面要拓展办学规模,另一方面要增加办园数,随之而来的将是幼教专业教师需求量不断加大。 因此,为上海及全国培养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现代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知识和各类相应技能,具有良好的实践反思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及各类儿童教育工作者将是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任。 (二)建设基础 1.良好的师资条件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26名,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3人,讲师职称3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专任教师25人。同时,学院聘请了具有学前教育管理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并邀请幼儿园特级教师、园长定期或长期来校讲学或任教,彰显专业特色。 2.设施设备及实习基地条件 (1)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 目前完成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2间、钢琴实训室2间、舞蹈实训室1间以及美术书画实训室1间,较好满足了实践课堂教学的需要。 (2)实践教学基地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已具规模,现有30所幼儿园成为专业的教育实践基地。其中包括公立示范园、一级园、民办幼儿园,以及各类型的早期教育机构。以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发展需要,并逐步完善规范学前教育实习基地。 3.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课程体系立足 “以人为本,突出能力,注重整体,加强人文”的专业 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加大专业课比重,构建了学前教育专业三个技能块,即:基本技能模块(弹、唱、跳、说、画)、专业技能模块(活动设计与领域教学)和综合技能模块(人文阅读及特色课程)。 二、建设思路和目标 (一)建设思路 以学前教育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前教育职业岗位技能为中心,以创建优质专业为目标,努力实施优质教育。 坚持“三个并重”,即:服务学生与教育学生并重;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并重;办学效益与社会责任并重。 明确“三个原则”,即:以“实际”为原则制订教学计划,以“实用”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 提倡“三本教育”,即: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为社会服务为本。 (二)建设总目标 以《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办学优势,发展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为上海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校园合作,培养一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努力将学前教育专业建成具有示范性和社会影响力的骨干专业。 (三)具体目标 1.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 进一步引进国内外学前专业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将教学团队建设成一支专业带头人作用突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90%。 2.教学改革为六大模块,分段实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能力拓展、实践实训和隐性课程等六大模块,分段实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突出普通话正音、口语表达、儿歌朗诵及故事讲述等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职业技能课程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建设2门核心课程,开发校本教材2门。
3.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实践环节 在原有的“三技能”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构建“一二三”课程体系。即:一个原则,课程内容紧贴岗位要求,反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教育方法”;二个阶段,第一年为“宽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师口语、乐理、唱歌、舞蹈、琴法、美术等技能基础课程;第二年为专业教学阶段,主要开设:五大领域教学、幼儿游戏实践与指导、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理论及幼儿专业艺体技能课;三种技能,基本技能(弹、唱、跳、说、画)、专业技能模块(活动设计与领域教学)和综合技能模块(人文阅读及特色课程)。 4.构建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突出实践教学。深入开展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以赛促学”“以证促学”“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开展弹跳唱才艺比赛,讲故事比赛,绘本、故事创新大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提高幼儿的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参加舞蹈、美术、钢琴等技能的考证;加强理论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资格证考试。在学习中,以“任务”“项目”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5.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 增建蒙台梭利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育婴师、乐高实训室、微格实训室、美术手工坊、钢琴房等校内实训室。在原有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8个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6.创新校园合作内容,体验、观摩、见习、实习逐步深入 密切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大一体验、观摩,大二见习,大三实习的逐步深入顶岗实习合作形式。保证学校教育与幼儿园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建立幼儿园、学校共同评价学生的机制,精心设计体验、观摩、见习实习手册。将学生实习、见习成绩纳入学生考评内容,突出技能考核和过程性考核。 7.完善校园(企)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校园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园长联谊会,建立合作教育基地,校园共同承担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社会责任。加强和幼儿园的双向交流,建设校外实习合作基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与展示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培养教学技能。认真贯彻“双证”制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5%以上。 三、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道德素养 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政治学习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讨论,强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意识,引导教师形成“不仅要上好课,而且在政治思想、学识学风、为人处世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的共识。 2.更新教育观念 每学期组织教师结合社会进步、学校改革、专业发展的实际,进行有关专题的理论学习,开展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教育思想、质量评价标准、素质教育等专题讨论,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每年组织教师分赴全国各地了解学前教育动态,学习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研究最新的学前教育理论、方法的成果,探讨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3.鼓励教改研究 结合专业特长,探索教学改革,建设核心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引导教师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幼儿园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与幼儿园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确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研究课题。 4.外引内培结合 培养专业带头人,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中遴选师德高尚、事业心强、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到国内学前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高校进行脱产访学、进修与培训,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等,不断开阔视野,提升学术层次,并与最有影响的专业学者建立密切的联系。聘请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工作,并建立幼儿园兼职教师资源库。 5.“双师”型培养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专业技术技能证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实训和进行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外派教师参与“培训”。学习前言观点和理论,组织全体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挂职锻炼,直接参与教学科研管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也为幼儿园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二)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构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一二三”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1.构建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开发《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文学》2门核心课程,开发有特色的校本教材,配套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2.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为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在声乐课中增加“幼儿歌曲”的课时量,在钢琴课中增加“即兴伴奏”的课时量,在舞蹈课中增加“幼儿舞蹈创编”的课时量,在《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及《儿童文学》课中增加“幼儿故事编讲”的课时量;推行项目学习任务,学习期间要求学生完成紧扣自身专业发展的项目学习任务。 3.鼓励教材开发 完成《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文学》、《幼儿语言教育》3门校本教材,建立由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组成的数字化教材资源库。 (三)教学改革 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教学法课程尽量延伸到幼儿园教学的一线,着力于学生从教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特长”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分阶段进行过关考核。增加学生爱学、从教实用的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鼓励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旨在培养学生特长和兴趣的文艺活动和竞赛。 1.利用好案例教学 教师确定好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扎实开展场景教学 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工作场景中,引导学生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现场决断,场景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体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运用好模拟教学 教师提出教学范围,学生自己设计教学内容,让班级其他同学扮演小朋友,模拟幼儿园教学。学生需写出教案、教学反思,教师及其他同学要写出评价。 4.实施岗位教学 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教育实习,参加幼儿园真实环境的岗位实践,既可以使学生检验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 (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一套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师生专业发展为基点、具有示范价值的实验实训系统。 基础实验系统:包括课堂练习、讲演、案例分析、分组研讨、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职业认同和专业意识等基本素质。 校内实训系统:包括各专业技能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基地。如琴房、舞蹈房、奥尔夫音乐教室、美工技能训练室等专业实训室和微格教学室、文艺排演厅等仿真实训基地。使学生在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中发展专业技能,扎实专业功底。 校外实训系统:建立一定数量的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主体的见、实习基地,比如中福会、南西幼儿园、乌南幼儿园、绿洲幼儿园等,以满足学生不同层面、多批次见实习的需要,实现学校和幼儿园岗位之间“零距离”对接的成品型人才培养。 (五)校园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构建“双向交流、合作育人”的校园合作新模式 进一步完善与实习实训相关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宣传和落实,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校园共同编写教学计划、大纲、指导书、实习计划书、编制实训教材等。 2.评定实习成绩 学生实习结束后,及时上交反映实习情况的材料,包括教育实习总结、教案、听课笔记、观察记录、教育笔记等,由教师及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实习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3.实行学校和幼儿园双师指导的实习方式 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由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密切合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专业指导教师偏重于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幼儿园指导教师偏重于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两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六)校园资源共享建设 1.幼儿园文化与学校共享 学校参与幼儿园实训基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学校参与幼儿园课题研究,共享研究成果。 2.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优势资源,服务社会 积极开展蒙氏教育、育婴师、奥尔夫音乐教学等培训工作。 蒙氏教育培训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五大领域。 育婴师培训课程包括:0~3岁婴幼儿生活保健、护理与照料、营养配餐、智力开发、动作技能、智力开发及人格培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家长的科学指导、婴幼儿智能发展检测。 奥尔夫音乐教学培训包括:幼儿声音训练、节奏—旋律学习、奥尔夫乐器介绍、演奏技巧与应用、动作与舞蹈、即兴表演和创作、教学示范与实践。 3.推进挂职锻炼工作 每学期教师到中福会、南西幼儿园、乌南幼儿园、绿洲幼儿园等实习实训基地参与教学与管理工作,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推进全面有效的校-园合作。 (七)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1.加强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继续完善校园协同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超过85%,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幼儿园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请进来”:聘请幼教专家和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邀请3-5名优秀的幼儿园园长担任专业建设小组的顾问或成员,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采纳幼儿园一线的建议。“走出去”:将一些教学法课程直接放到幼儿园一线去开设,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选派教师下幼儿园挂职锻炼,与幼儿园合作开展课题。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围绕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加强以“童心、爱心、耐心、责任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3.积极推进评价方式改革 建设“家、校、园”多方参与的评价模式:注重幼儿园、学生、教师等对学校的评价,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构建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的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建立自信。 |
来源:教务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