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7-09-11 浏览【279】 |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01.18)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动能转换的“衔接期”,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也是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全面推进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为了适应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根据震旦职业学院董事会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1 “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院建校以来改革和发展最见成效的阶段。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干部、教师以第二次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震旦教育三十周年庆典为重要机遇,坚持事业发展与改革创新同步推进、教书育人与为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突出内涵发展,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登上了新台阶。 1.1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我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秉持校训“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确立“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的理念,树立“综合素养、创造能力、高尚人格”的培养目标,育就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董事会和院党委的领导下,高质量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方案,积极构建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拓展“易班”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精心培育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大学生军训营等校园文化品牌,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德育教育体系。学院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教卫系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13~2014年度校园文明建设又达新高,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 坚持“以综合素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形成对接紧密、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 坚持实践育人,落实“双证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模式。改革课程考试,创设“学分银行”,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灵活学习制度以及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项目(技师学院),目前已建14个,待批2个,有效地强化了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把实践教学各环节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了“课程实训、集中实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2015年市教委按照教育部要求组织高职院校申报现代学徒制试点,我院有三个项目获准上报教育部待批。学院每年都要鼓励与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由于坚持实践育人,“十二五”期间,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证书获证率年年都有提高,2011届毕业生持证率仅为百分之二十几,2012届为43%,2013届为71%,2014届已达74%。 2013年我院将新一轮评估工作作为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院长亲自组织全校干部、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准确理解评估的基本精神,掌握评估指标的实质内涵,认真总结办学治教经验,发掘办学内涵、深化创新成果与办学特色,全面梳理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干部、教师中广泛征求意见,听政于民,问计于民,寻找发展中的不足和差距,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积极作用。当年12月,我院顺利通过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市教委高教处、民办教育处的领导和评估专家组在评估意见反馈会上对我院2008~2013年期间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予以非常积极的肯定。高教处的领导指出,“震旦”有三个特点,第一,整个领导班子还有我们的老师非常的积极投入,这种工作热情和干劲是值得敬佩的。第二,这一轮评估与上一轮评估(2008年)相比,明显感到指标上升,包括教学条件的改善,名师团队、精品课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还有教学投入、教师的收入,都有明显的上升。第三,学校在学生管理上还是很有独特的东西,尽管学校地处宝山,没有跟其它学校连成一片,增加了管理成本与难度,但是教委很少收到关于震旦学院在学生管理上的投诉,另外,企业对学生素养,特别是学生形成的综合素养、高尚人格的认同也反映了我们的工作。 1.2 稳步推进专业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院以适应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或方向,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 按“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申报并启动“085 工程”建设,并以 “085 ”专业为基础,确定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营养与食品卫生等3个专业为学校重点发展专业,重点提升我院面向国家紧缺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以点带面,引导全校专业布局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增专业6个,即数控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音像技术、媒体营销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学前教育。标志着我院已从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发展成为拥有工、文、医、经济、管理、艺术、教育类专业的综合性职业院校。 以实现资源共享、凝练专业特色和提高办学实力为目的,从实际出发,确定将原有院系调整为公共卫生与护理、机电工程、新闻传媒、经济管理、东方影视艺术和教育学院等6个学院。 建立校内整合与退出机制,对每年的招生专业及人数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部分调整,促进各(二级)调整专业布局与服务方向。 围绕专业建设,努力培育精品课程,鼓励编写优秀教材,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十二五”期间,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学名师2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或教材16种(包括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4种)。2010年前,上海市精品课程仅1门,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都是“空白”,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1.3 着力优化师资队伍 我院拥有一支规模合适、人员稳定、以专任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 首先是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已建立了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有计划地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规定了教师必须达到三个100%(100%下企业,100%取得高级技能证书,100%赴国外培训),不间断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资格培训及考试以及国外培训。 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氛围。为青年教师构筑快速成长通道,包括分批安排到国内外大学访学进修、攻读研究生;大胆提拔为学校中层党政领导。 激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制订了“关于鼓励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的决定”,激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参与科研,不断以科研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与业务能力,以科研促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二五”期间进校科研总经费快速增长,仅2012~2013年度已达347万元,科研项目包括上海市教委的“晨光计划”、优青科研基金、青年教师培养资助、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民办高校重点科研等。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订了“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每位专业教师制订进修“双师”计划,鼓励和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资格培训及考试。“十二五”期间,已有12名教师获高级职业资格证,9名教师入选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还有多名教师已按计划在假期参加产学研践习和赴美国培训考察。 我院一直按国家和上海市有关规定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2014年又参照公办学校的标准,全面提高专任教师工资水平和兼任、兼职教师授课津贴,并计划落实再增加缴纳补充养老金的幅度。 1.4 勇于探索体制改革 震旦职业学院始终敏锐地把握住改革重点即体制改革的时机,促成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2年,学院董事长亲自筹划与宝山区领导和政府部门的联系。当年3月,时任宝山区区长汪泓到学院指导工作,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包括校区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一一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她还承诺区政府将搭建平台让学校与宝山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对接。不日,分管副区长即带领区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再次与学院领导直接对话,当场拍板解决学院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期,由区发展和改革委牵头,会同相关政府部门到学院联合召开“产学研对接研讨会”。目前,学院已加盟宝山区职业教育集团,还和区工商局签订了“食品安全监管技术合作协议书”,区校间多层面、多渠道的联系正在不断深入。 2014年,我院与上海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加入了美国的国际大学联盟、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分別签订《物联网》专业合作协议,学院还在探索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学院,尝试建立一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公办体制与民办体制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而精国际高端的现代职业学院。 1.5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十二五”期间,新建实验、实训室(中心)9个,完成教学标准化考场(教室)50间,改造与新建校园网及信息平台,翻修大礼堂,改建会议中心、实验剧场、健身房,新建校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和美食生活服务一条街,为广大教职员工营造优美愉悦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1.6 不断提升社会声誉 我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随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这几年,每年报考我院的上海考生报名人数和上线人数均超过当年招生计划数,2014年新生录取率和报到率又达新高,录取率91.4%,报到率87.8%。每年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2014年比上一年又有提高,达98.8%。 我院始终把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和树立社会责任感,作为“震旦人”人格养成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已常态化,每年都有1200余人,参加上海旅游节、上海电影节等10余项大型社会活动,业已成为“震旦”志愿者文化,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 2012年有4位预备党员毕业生自愿到西藏喀什地区工作。2013年,我院获得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优秀组织奖” ,2012~2013年有350余名师生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1600余人参加了无偿献血。预备党员、2013届学生王帆暑假期间突遇家乡山洪暴发,奋不顾身勇救落水者,被当地媒体赞誉为“90后最美大学生”,荣获2012年“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我院发挥专业优势,多方呈现社会服务功能。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室向社会开放,接受工厂、社区、医院所需检测标本;师生走出校门,开展食品安全、营养咨询和食谱编制的咨询活动,对宝山地区宾馆、饭店食品卫生进行调查并提出改进意见。数控技术专业与黄浦区人社局合作,举办数控技术培训班,为地方培养专门人才。2015年,我院被批准为宝山区数控技术中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点。 2014年11月,主题为“传承融汇、兴学追梦”的震旦教育30周年庆典活动在我院成功举办。学校董事长张惠莉同志在庆典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总结了震旦教育30年的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讲话得到与会市教委新老领导的高度认同。《文汇报》、《新民晚报》长文报道了震旦教育30年发展历程,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也报道了震旦教育30年周年庆典活动,这些报道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 2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把握职教新的发展机遇 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校发展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推进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国家战略。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在近期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紧紧跟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需要,紧紧抓住“四新”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快构建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震旦职业学院长期形成的“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办学理念和“综合素养、创造能力、高尚人格”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了国家战略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有助于对接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这将使学校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2.2 把准时代新的发展需求 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对学校总体发展及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这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具备更强发展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学校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质量和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还难以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更加主动地应对挑战,把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在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等各个方面深化改革,以更好地应对发展环境变化的挑战。 2.3 落实教育新的建设任务 经济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上海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本上要靠人才,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未来五年,上海城市发展将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题。为此,学校应当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的办学理念,站在新的高度,把握新的形势,作出科学谋划和正确应对,主动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机遇,通过“数控技术、国际商务、营养与食品卫生、广告设计与制作、新闻与传播”等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085特色专业的建设经验,继续申报和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呼吸治疗技术》、《学前教育》等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以综合素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建设和发展需要。 2.4 抓住国家新的改革契机 国家和上海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强调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这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学校来说,既是新一轮改革的契机,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所上海市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按照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 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时期,学校的战略选择是:办学理念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保持鲜明的职业特色。更加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大学的社会责任,继续坚持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在创新中求特色,在特色中求发展,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特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3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输送人才,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要紧紧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关心并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形成微笑相处、快乐学习,人人成才,多元化成才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每天在生命的每一面都有进步。 在推进学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震旦 “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的办学理念和“综合素养、创造能力、高尚人格”的培养目标,继续实施“工学结合制、多张证书制、终合测评制、学生干部轮换制”,强调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2 工作方针 3.2.1 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2.2 坚持特色发展 坚持把特色发展作为内涵建设的基本策略。坚持学校长期形成的“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和上海地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支撑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3.2.3 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多元办学体制和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2.4 坚持国际战略 坚持把国际化作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上海高等职业教育推进国际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国际合作办学内涵,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化办学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打造学校国际化教育特色品牌。 3.2.5 坚持质量第一 坚持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上,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2.6 坚持统筹发展 坚持把统筹发展作为推动内涵发展的基本政策。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遵循规律、夯实基础、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形成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的发展格局,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 发展目标 3.3.1总体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不断规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调发展。在国际化、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构建一所充满活力的的中外合作、中外交流的国际高端的现代职业院校(引进国外大学在我校设置分院)。在国务院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按照震旦“综合、创造、人格”的培养目标,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上海成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改革大形势下,实现基金会举办的公益性的办学体制,改变公司举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前提下,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合作,成为一体多翼的各具特色的本科职业院校。 3.3.2 具体发展目标 3.3.2.1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具备认知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和性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上海和全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3.2.2 社会服务目标 主动融入国家和上海地区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专业发展与行业对接,课程建设与企业对接,形成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机衔接,推进产学紧密合作,巩固扩大校企融合战略联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增强学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3.3 主要发展指标 3.3.3.1办学规模指标 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本专科职业教育结构。到2020年,拥有高职专科专业25个,高职本科专业10个。拥有6~8个重点专业。 全日制高职本专科生达到6000~8000名,其中,全日制高职本科生1600~2000名,全日制高职专科生达到4400~6000名。继续教育在读生达到3000名以上。 3.3.3.2 培养质量指标 强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在上海市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新增上海市特色专业2~3个、力争国家级特色专业有突破。 大力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到2020年,建成10~15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50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双语课程8~10门,新增全英语课程8~10门。 鼓励出版一批特色教材。到2020年,出版教材30本,校本教材60本以上。获省市、行业等各类优秀教材奖5~10项。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到2020年,要建成上海市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或相当水平的实验室1~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10~15个。 构建一批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到2020年,上海市级教学团队2~3个。 “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努力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5~8项,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突破。 “十三五”期间,通过强化职业教育,大学生实践与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各类教学竞赛的获奖层次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明显提升。继续建设和夯实一批产学合作、校企融合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使职业教育有更好的保障。稳步推进和高质量地做好“一张文凭、多张证书”和“现代学徒制”工作,用国际化标准和视野指导高职专业建设。通过软硬件建设,创造条件使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的能力明显提升。 3.3.3.3 队伍建设指标 大力培养、引进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批富有发展潜力的高职教学团队,完善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时期,要依靠上海大学等合作高校,聘请、引进和培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者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国家级学科专业评议组成员2~3名; “千人计划”入选者2名;国家级或上海市教学名师3~4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2名;东方学者2名,担任震旦职业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青年教师开设前瞻性的科学讲座或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在职专任教师达到180~250名,外聘兼职教师约150~20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兼职教师达到100~140名,硕博率达到80~9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达到30%,具有“双师型”教学能力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50%。 在震旦职业学院倡导“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以待遇激励人”的人才氛围。 3.3.3.4 文化建设指标 努力营造楷模育人、环境育人和制度育人的文化育人氛围,切实提高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体现“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校训精神的校园文化。打造“博学讲坛”的讲座,每年推出8场高水平的科学、人文、成才和艺术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提高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震旦新闻网、精神文明网和E-CLASS网站建设,争取达到上海市同类民办高职院校领先水平。 进一步推进优良校风的提升与养成。发挥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的示范引导作用。树立师德楷模,评选和表彰震旦教学名师、“震旦优秀学子”、“十佳好人好事”和“精神文明建设特色项目”等。开展校内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引领文明单位创建上水平上层次。 进一步营造氛围,继续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科技节倡导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展示技能。艺术节倡导会技会艺、才艺双全、能修能理。体育节倡导健康向上、强健体魄、乐观自信。军训营继续保持自愿报名、自我训练、自我管理。文化长廊倡导优雅环境、艺术熏陶、文明礼仪。志愿者服务倡导乐于奉献、社会责任、高尚人格。建立专业展示厅,办好富有特色的、吸引师生的各类展示活动。 构筑现代大学制度。形成民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各种规章制度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增强师生员工遵守各项制度的意识。构筑体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学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3.3.5 基础建设指标 “十三五”时期,校园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13,540平方米,规划新建设建筑面积44,532平方米。其中,新建学生宿舍8,550平方米;图文信息中心12,432平方米;经管与新闻传媒楼:8,000平方米;机电工程楼:10,000平方米:国际交流中心:5,500平方米。 建立融数据、语音、视频等于一体,高速通畅、安全可靠的下一代校园网络环境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应用集成化、网络高速化、资源智慧化、服务规范化、管理集约化。到2020年,校园网络出口带宽达到1000M(1G);核心交换机的速率达到万兆以上;校园无线网覆盖率100%;信息数据共享存储空间达到100T;学校应用系统统一身份认证达到98%,信息系统数据集成率达到90%,教学、科研、管理全面实现信息化,基本建成智慧化校园环境,使我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上海市民办高职院校前列。 每年购入新书生均4册,到2020年末达到50-65万册(包括期刊合订本),实现生均80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提高数字文献资源的购置费比例,实现数据库购置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量的持续提高。 学校总资产增至1.5亿元。其中:教学、实验设备超过1亿元(现有教学、实验设备:2852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现有教学、实验室总面积:10605平方米)。 3.3.3.6 员工待遇指标 在收入上,确保教职工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同步增长。在编骨干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总额达到或超过公办学校。 在福利上,在编教职工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增加“补充养老金缴纳幅度。 3.4 战略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学校依据内涵建设发展要求,实施六大战略工程,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4.1 实施大学文化培育工程 大学文化是推进内涵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学校要更加注重震旦文化建设,要弘扬“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的震旦校训,坚持“综合素养、创造能力、高尚人格”的培养目标,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大学文化重在建设方针,加大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资源投入,夯实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把每年的科技节、文化节、体育节、军训营、文化长廊、志愿者服务等传统建设项目任务落到实处,并赋予新的内涵,每年建设若干重点项目,注重项目建设的实效性,大力开展团委、学生会的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和文化生活,发挥大学文化辐射效应和文化影响力。 3.4.2 实施“产教融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工程 人才培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产教融合、双证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核心的性质、最重要的灵魂,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路径,也是“十三五”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要以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契机,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在高质量完成“产教融合、双证融通”试点专业建设工作基础上,逐步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在全校所有专业形成辐射效应,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4.3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师资队伍是推进内涵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十三五”发展战略任务的根本保证。依据专业建设目标,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学术骨干,要努力打造一批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规划制度,完善教师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为主体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双师型”教学队伍。 3.4.4 实施中高职贯通和专升本专业建设工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贯通、衔接、立交、融合”。“贯通”是指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的贯通。“衔接”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立交”是体现为怎样建立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上。“融合”是指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与产业相融合。“贯通、衔接、立交、融合”是“十三五”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础。依据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继续建设好一批重点专业。要将重点专业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质量建设好6-8个重点专业,建设“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3.4.5 实施国际化与信息化推进工程 国际化与信息化是学校“十三五”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条件。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拓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师生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到2020年,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宽,层次不断提升,形式更加多样,模式优化创新,双向合作与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国际化教育体系构架。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师生运用信息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3.4.6 实施产学合作战略联盟拓展工程 产学合作战略联盟是“十三五”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产学合作战略联盟,进一步发挥产学合作战略联盟平台的作用,扩大产学合作教育辐射效应。全面推进“校企联动、校区联动和校校联动”发展,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健全学校与宝山区的联动机制,为宝山区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作出积极贡献。构筑学校与上海大学等高校的联动平台,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4 “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4.1 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形成和谐创新文化 4.1.1 发挥文化导向功能,创设共同美好发展愿景 培育大学文化,关键在建设,重在渗透与感召。大学文化建设要传承“震旦”人30多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办学理念,和“综合素养、创造能力、高尚人格”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宣传学校创建现代化职业大学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共同愿景、奋斗指南和行为规范,着力提升我校文化软实力。 大学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主题突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把大学文化建设落实到面向教职员工的各类宣传教育之中,落实到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教学建设之中,落实到推进专业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活动之中,落实到各类群体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和引领功能、教育和熏陶功能、凝聚和激励功能、规范和约束功能、支持和保障功能,激励广大师生爱校敬业、勤奋创新、乐于奉献,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为“十三五”时期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1.2 优化语言文字生态,营造浓郁学技学能氛围 立足人才培养,充分践行融入理念,切实提高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教学团队意识培养,积极营造体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语言 文字生态环境。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广播、板报、橱窗等进行专项宣传,设置优美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语牌,创设规范、和谐、文明的语言文字宣传环境。提高广大师生主动参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积极性。 办好“博学讲坛”,邀请专家教授、社会名流、大师、学者来我校讲学,继续办好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主旨的学生社团,通过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创新实践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增强文化创新能力。 4.1.3 强化学院三风建设,培育优秀学子能师巧匠 优良的校风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重大影响。以建设优良教风、学风为重点,积极培育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使莘莘学子在良好校风的沐浴、熏陶和激励下,获得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 培育优良教风。要弘扬爱岗敬业,奉献教育的高尚师德师风,表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辛勤耕耘、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杰出教师。 培育优良学风。要将学风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教育学生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要树立和宣传优良学风的典型事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1.4 秉承震旦传统品牌,建设创新创业学校文明 充分发挥“震旦教育”品牌优势,创设与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品牌。通过展示、论坛、实践等方式,使文化品牌成为引导师生员工努力进取、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推进器。按照“绿色、高雅、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重点建设好文化走廊、楼宇文化和景观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形成既一以贯之,又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4.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学生全面发展 4.2.1 思想道德教育理念,融入学生教育各个环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学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和塑造高尚的人格。 持之以恒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知行大课堂”和“大学生震旦计划”为载体,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使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显著。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培养大学生守法、诚信、勤俭、感恩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使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道德实践形式,促进道德教育内化。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知行统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良好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进一步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推进网络“E-CLASS”建设,充分利用“E-CLASS”新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师生课后交流互动。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建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实际接触、了解社会,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 4.2.2 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渗入学校教育各个方面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磨砺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开展世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沟通鉴别力。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成立艺术类社团,增设艺术类选修课,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办好“每学期一台戏”,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人文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正确选择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加强体育教育,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坚强意志和自我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深化体育教育改革,运用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形式吸引学生。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培养一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心理咨询个案督导制度,关注重点人群,预防或减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教育,把大学生军政训练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大学生军政训练的组织和管理,坚持“军训营”等军训特色项目。 4.2.3 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编入培养方案各个体系 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指导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在保持传统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注重产学合作教育内涵建设,将产学合作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与预就业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结合“产教融合、双证融通”重点专业建设,实施产学合作教育五大战略,即质量管理战略、模式优化战略、基地发展战略、课程体系战略和国际拓展战略,进一步创新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 建立产学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有条件的学院中探索开展滚动制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试点。积极建立外省市及宝山地区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总数达到200家以上。加强产学合作教育课程建设,完成产学合作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 4.2.4学生就业长效机制,深入学生学习各个细节 以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标,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以产学合作教育为依托,加强“大学生预就业工程”建设,将就业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微型梦工厂”。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和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立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编著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材,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充分利用校内外就业资源,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就业市场。构建辐射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及其他各地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50家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稳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6%以上。 4.2.5 学生事务服务体系,进入学生生活各个需求 以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加强学生事务工作。要进一步理顺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学生工作体系,强化二级学院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提升和丰富“一站式”服务功能。建设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慈善爱心屋”,完善社区服务育人功能,创建“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震旦工作站”和“经常性社会捐助接受点”,实现学校与社区的紧密结合。加强“震旦里弄居委会”建设,将“震旦里弄居委会”建设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党团建设、学习生活、师生互动、文化娱乐多位一体的多功能新型学生生活园区,建设具有文明、和谐、整洁、舒心、满意的生活园区。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帮困体系。完善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建立分段式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岗位的开发和管理,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数达到500个,其中社会类岗位达到250个。积极争取各类社会捐助,不断扩大社会捐助基金。 4.2.6 思想教育专业队伍,营入学校管理各个层面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课程轮训、岗前培训和骨干研修,培养一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信仰坚定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 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制度,帮助辅导员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营造辅导员发展成长的良好环境。 成立学生工作咨询委员会。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的领衔人,以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素质,以管理改革和创新增强学生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教育管理水平。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优秀师资队伍 4.3.1 引导教师立下誓言,倡导敬业爱岗教书育人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关键。要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示范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觉担负起培育人才的神圣职责。 完善师德规范,健全激励机制,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表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辛勤耕耘,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杰出教师。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和学术不端行为。 4.3.2 培育专业领军人才,建设优秀职业教学团队 以培育专业领军人才和优秀职业教学团队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加大专业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聘任、引进和培养“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东方学者”等高水平人才来学校指导专业建设工作。 4.3.3 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实施全员全面系统培养 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关注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提高教师把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能力。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增强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院(部)两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处理好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关系,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效益。 学校将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每年划拨50万元教师培训培养专项经费,确保师资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有计划地安排教职工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采用出国短期进修、学术合作、博士后研究、岗前培训、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提升我校教师和各类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成立教师培训的专职管理机构,精心设计教师职业培训方案,实施教师全员系统培训。 4.3.4 加强青年培养力度,创造良好成长发展空间 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带教制度。为新进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制定培养计划,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新教师过好教学科研关,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每年选拔培养10~20位优秀青年教师获得“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同时学校对具有博士学位的新进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为使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4.3.5 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发挥科学考核激励功能 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教职工分配激励机制。建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教职员工工作绩效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法。对教学人员着重考核教学业绩、学术水平;对管理人员着重考核管理实绩和工作效率;对工勤人员着重考核岗位技能和工作业绩。 坚持“总量控制,以岗定薪,以绩定酬,优绩优酬”原则,按照“教学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要求,完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同时,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和完善部门民主管理程序,优化考核体系,创新考评方法,发挥考核的激励功能,构筑科学合理的岗位绩效评价机制。 4.4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4.1 产教融合双证融通,实施专业建设全面改革 着力构建具有鲜明震旦教育特色的“产教融合、双证融通”教育培养体系。以“产教融合、双证融通”重点专业为示范,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培养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指导,完善学校的“产教融合、双证融通”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后“085”重点专业的衍生与拓展。扩大重点专业建设经验和资源辐射效应,并逐步覆盖到全校所有专业。按照“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精神和实施要求,调整和优化全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将学校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成上海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流水平。 4.4.2 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职业教育实践环节 依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聚焦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逐步建立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的引导机制,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按照国家教育部中长期学科专业建设战略规划,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做到“三个适应”和“一个凸显”,即专业建设与学校重点发展方向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凸显我校各类专业的特色。 4.4.3 加强教学五大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以建设国家和市级精品课程、高质量优秀教材和获得高水平教学成果为目标,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 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依据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和质量标准。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并且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运作模式。 研究和探索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机制建设等教学改革创新方案,建成一批校级和市级的特色专业和教学团队。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培养大学生获得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教材建设,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案例教学,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养成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开放、互动、共享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4.4.4 强化教学质量建设,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发挥教学质量工程专项建设成果在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更新课程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培育教学名师,开设专业经典和前沿课程,充实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课程实验和独立实验,让更多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实训室,建成一批上海市精品课程、高水平特色教材、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全面提高教学建设水平和质量。 整合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在工程实际情景下引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要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重点,不断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进一步完善“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关注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训练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健全实训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力度,推进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进一步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的企业实习基地,丰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继续坚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改革。加强教育改革和实践探索,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在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继续鼓励大学生参加市、校两级的创新项目,继续组织好“星光杯”职业技能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管理体系。 4.4.5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校内专业评估体系和课程认证体系,严格质量管理。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形成多层面、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质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采用激励机制,形成公平良性的竞争环境,调动师生自觉自愿地致力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探索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学校、企业纵、横向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宽松、宽容的成材氛围,鼓励学生的能力展示。 4.5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办学水平 4.5.1 中外合作创新特色,共享资源改革办学模式 要在巩固现有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申报成功的基础上,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推进中英合作、中日合作、中韩合作和中新合作等中外合作项目,进一步提升中外合作教学的品牌形象,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辐射效应。 加强政策研究,争取学校的重点专业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新增项目。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运作机制与模式研究,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办学品牌。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与水平。 4.5.2 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开拓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渠道,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化内涵,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寻找高质量、高水平合作办学伙伴。要立足重点专业建设,推动国际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与我校重点专业嫁接,有针对性地开辟嫁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渠道、新项目。 “十三五”期间,各学院都要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学校与海外高等院校及企业建立合作交流平台达到5个。探索举办“校长国际论坛”,促进国际合作学校校长之间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校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建设的重点,积极举办国际论坛、会议或研讨会,支持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加强专业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与国外合作大学共同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5个。 4.5.3 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开发课程学生学分互认 积极发展中外合作专业、课程开发,开展学生交换项目,探索与境外学校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实施高等院校学生海外游学实习计划,组织大学生到海外著名大学、跨国企业、国际组织游学、实习和实践,使更多的大学生获得出国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学校每年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达到100人,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达到300名左右。 4.5.4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国际交流水平 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教师队伍。完善吸引海外学者来沪从事教学和合作研究的政策体系,积极引进合适的高水平外籍教师。学校每年要选送10名优秀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培训、高访和攻读学位。积极做好外籍教师的来访、任教工作,每年学校外籍教师任教人数要达到20人。接受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占在校教师人数的30%左右。逐步建立和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 4.6 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强校有力保障 4.6.1 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科学使用效率 学校的资源配置要向发展目标集聚,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要以发挥资源利用最大效益为目的,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的政策和方式。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关系,重点扶持学校专业规划内的重点发展方向所需要的装备,在目标范围内择优选定。 进一步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完善资源配置的标准,建立资源投入的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确保学校资源最大限度的支撑教学与师资的正常进行和持续发展。 进一步完善筹资渠道,提高筹资、融资和资金优化运行的能力。积极争取获得上海市教委、政府各级职能部门主渠道的财力资金投入。借助于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融资,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入的逐年增长。努力适应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和使用方式的改革,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有效增长。积极拓展引入社会资金和资产进入学校和教学领域的渠道。 努力搭建学校服务社会的资源平台、优势专业创新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平台,完善和提升校内利用网络学习和服务的平台,推动学校资源有序开放和充分利用,探索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校际资源的共享和学院与学院的资源的共享。积极支撑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适时、有效的给予配套和配置,使其尽快发挥作用。 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实施设备项目申报制度,逐步建立起专业、学院、学校的项目库。教学实验设备按需投入,以更新为主,规划重点建设专业所需装备,择优、量力投入。 严格预算管理,实现预算刚性控制与管理。增强全面预算的意识,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和监管,注重经费支出结构和质量,确保经费支出预算和使用的一致性。加强设备采购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实现设备的优化购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积极开源节流,加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合理控制校园能耗,注重成本效益核算,建立有效节能评估和能耗监管体系,有计划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以追求学校和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实现已有用能项目生均用能在2015年所耗能量的基础上降低10%。 4.6.2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营造现代学徒培养环境 以国家级“数控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省级“食品营养与检测实训中心”、“基础护理实训室”、“机电实训中心”、“新闻传播实训中心”、“国际商务实训中心”建设为重点,努力将其建成上海市一流的现代化、开放式公共实验实训中心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成为上海市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职业技能实训室,建成2~3个上海市重点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实训室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年均设备经费投入2000万元,教学设备总值达1.2亿元。鼓励实验室人员参与自制设备和自己动手建设实训室。加强对装备系统化管理的研究,加强实训室的动态管理,提高大型装备的实际利用率,确保设备资产保值增值。 4.6.3 优化美丽校园布局,建设良好学习生活家园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将对校区内个单体建筑功能进行定位和布局优化。“十三五”时期校园面积力争扩大到300~500亩,缓解学校日趋紧张的校园空间压力。 4.6.4 加强图文信息建设,实现网络科技现代管理 进一步加大校园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建设的投入,“十三五”时期每年投入200万元,改造与升级校园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立信息服务运行与维护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校园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服务器虚拟化集群管理体系,建成一个虚拟化、大容量、高可靠的综合型一体化校园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建立信息系统的运维服务与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管理规范,提高IT 可用性和容灾能力,全面提升IT服务与保障的质量。建成高速通畅、安全可靠的下一代校园综合支撑网络环境。 着力建设面向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全周期服务链系统和网上教学资源平台,构建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平台,通过网络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师生创造一个辅助教学的环境,制定各项制度保障教师的智力成果,鼓励和推动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教学资源和推出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建设内容要覆盖教学的学习内容,实现学习资源网络化,网络课程数字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着力建设校园协作交流服务平台,构建起一套依托校园网,面向师生交流互动,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文化的,综合性、可持续扩展的交流互动平台,实现知识积累、资源共享、自由交流、分享协作、过程跟踪等一系列服务功能。建设“人人享有、人人利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模式。 着力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挖掘管理信息化内在潜力,促进信息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佳配置。进一步提升校园门户网站功能,通过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育管理信息服务,拓宽管理信息的发布渠道,提高校园管理信息集成水平。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应用与保障工作,完善教育管理信息保障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实现教学、办公环境、科研、管理、服务活动的全部信息化。 加强图书馆馆情和文献资源信息研究,加强图书馆内涵建设,提升图书馆文化氛围,提高图书馆现代服务水平,努力使图书馆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及总体水平居于上海市同类高校图书馆的前列。 调整特色资源建设和文献布局,构建资源合理、特色鲜明、能满足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求的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网络环境和数字内容,构建功能强大、使用便利、高利用率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使用情况统计、读者调查、读者推荐等多种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深化服务和创新服务,构建由传统信息服务发展为面向不同读者群的现代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并存的多层次服务体系。加强业务培训、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引进人才与馆内培养相结合等多项措施,构建专业化、现代化的文献信息高水平服务队伍。 4.6.5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全体人员幸福指数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并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创新后勤管理体制。 要继续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水平,完善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教职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继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让广大教职员工享受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全校教职员工办理《上海市教师补充医疗保障计划》形成惠及全体教职员工的保障体系。 继续增加校教职工帮困基金的投入,加大对困难教职工的帮困力度。改善辅导员夜值班的住宿条件。继续帮助教职员工解决生活困难,尽力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要更加关心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做好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教职工体检率不低于80%。改进女教职工的专项体检。 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工群体活动长效机制。倡导“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运动健身理念,以教工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社团为依托和抓手,规范运作、加强管理和引导,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深入开展新一轮教工小家建设、丰富师生业余生活,创建“青年教师联谊会”和“高级专家沙龙”,定期开展活动,打造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健康校园。 4.7 加强科学管理决策,提升学校内涵建设 4.7.1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实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 按照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章程,坚持和完善民办高等学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是政治核心,执行监督和保证的职能。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强化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发挥广大教师,尤其是教授在学术发展、专业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学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和相制衡的机制,促进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各级管理部门要坚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度。 4.7.2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推进内涵建设重要举措,是学校完善激励机制重要步骤。要在推进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改革方案。要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建立各类人员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评价标准、考核方法,使全体教职员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形成以岗位工资为基础,突出能力和绩效,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薪酬模式。 健全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全校资源,搭建专业平台,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根据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内涵建设要求,完善部门目标责任指标体系,使学校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指标更合理、评价更科学。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优化各部门的定编定岗。完善岗位聘任和岗位职责条例,坚持按需设岗、双向选择,择优聘任,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7.3 完善民主管理体制,调动教职员工集思广益 要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坚持和完善民主程序,优化考核体系,创新考评方法,发挥考核的激励功能,构筑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分配体制。 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重大决策都要通过民主决策程序。要尊重教职工民主权力,充分发挥教代会主渠道作用,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确保重大事项向全体教职工公开,充分发扬民主,问计于民,集思广益。保障教职工知情权、监督权。 要进一步发挥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类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动员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7.4 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效率执行能力 坚持“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服务、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提高机关的服务意识,增强机关的服务能力,提高行政执行效率。 要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学校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都要自觉适应学校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高思想素质、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和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努力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行政管理机关。 要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完善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室建设,改善档案资料管理条件,提高档案资料管理水平,使档案资料有效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加强继续教育,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4.8 加强继续教育建设,完善多元培养格局 继续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校内外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发展多层次、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学院要主动融入上海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中,打造震旦教育品牌,稳定办学规模,彰显办学特色。要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以建立现代继续教育中心为目标,紧紧把握市场紧缺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精心策划各类培训,在特色上狠下功夫,逐步建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与品牌的培训项目。加强高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培训项目。构筑校内校外结合,层次规格多样,规模效益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继续教育体系。 创新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取消统一入学考试,宽进严出趋势,逐步将继续教育融入学校全日制教学体系,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鼓励教师采用网络教学、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 非学历教育培训要坚持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培训。职业培训教育要向高层次发展,积极开发工程师继续教育项目。着力推进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各类培训规模达到每年3000人次以上。充分发挥我校重点专业优势,加强产学合作,努力开拓数控类类、财会类、护理类、学前教育类等专业的岗位培训项目,逐步形成我校职业培训品牌。 继续教育学院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加强教学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督反馈与激励机制,开展优秀教学质量奖的评选工作。要建立教学质量监督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要加强成人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好教师聘用、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5 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推进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强对“十三五”规划落实工作的领导,落实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责任,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力量,为“十三五”时期学校改革和发展构建和谐、健康、稳定、有序的良好环境。 5.1 组织保障 加强校董会和校党委对学校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和齐抓共管,确保“十三五”规划所规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学校各部门都要把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要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把全面贯彻“十三五”规划落实到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增强各级组织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的执行力。 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制度上保证对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谐校园,为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5.2 制度保障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依据学校发展内外环境变化,适时修订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发展。 要健全学校内部救济制度,建立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机制。着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创新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为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5.3 经费保障 “十三五”时期,学校要积极筹措教育资金,把握上海市政府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契机,争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学校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学校要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争取获得企业等社会力量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学校也将努力提高资本运作效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保障学校“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绘就了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展示了“震旦”人的美好愿景。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要从人才培养各主要环节着力,促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快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我们要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完成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大学!
|
来源:院办 |